为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交大学子以榜样为镜、以初心为舵,2025年8月20日至23日,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娅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学校杰出校友陈能宽院士的故居开展实践活动并拍摄主题微团课。

实践队在陈能宽故居前合照
走进故居:触摸院士足迹,让科学家精神从“课本”走向“心田”
8月21日清晨,实践队抵达陈能宽故居。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跟随工作人员的介绍,沿着“少年立志—海外求学—归国报国—隐姓科研”的展陈脉络缓步前行:驻足“戈壁滩上的日夜”图文区,凝视院士手绘的科研草图;轻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复刻品,倾听工作人员讲述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故事,深切体味陈能宽献身国防、苦心钻研的事迹,实地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严谨求实的崇高风范。
当看到展柜中陈院士批注满溢的《金属物理》教材时,队员们更深刻读懂了老一辈交大人骨子里的“较真”——“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交大“双严”传统,不再是纸上文字,而是可感可学的精神坐标。参观结束后,队员们自发在故居前列队,目光坚定:“陈院士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爱国从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像他那样,把个人专业所长化作国家需要的力量。”

实践队参观陈能宽故居陈列
聚焦拍摄:精耕微团课,让科学家精神以“青春语态”传扬
“再调整下角度,让镜头里的展柜与讲解词更贴合,突出院士的科研初心。”拍摄现场,队长陈玉淞一边对照脚本调整机位,一边与队员沟通细节。为让微团课兼具历史厚度与青年温度,实践队分工协作、精益求精:主讲人反复打磨讲解词,将合金物理研究等专业内容转化为青年易懂的语言;提词组逐字核对史料,确保每处细节准确无误……从晨光微亮到暮色降临,队员们用近10小时反复打磨,让镜头不仅定格故居陈设,更传递出科学家精神的内核。

实践队在陈能宽故居展开微团课拍摄
“同学们对历史的敬畏、对细节的较真,让我们看到新时代青年传承精神的诚意。”故居工作人员的评价,让队员们更坚定信念:“微团课不只是一次拍摄任务,更是我们作为交大青年向更多同龄人传递科学家精神的责任。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陈能宽院士这样的大国脊梁,值得永远追崇。”

实践队收到江垭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感谢信
赓续血脉:对话革命历史,让青春与“时代使命”同频
8月23日,实践队前往张家界市永定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一件件红军遗物、一段段珍贵影像,将队员们的思绪拉回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就地召开小型研讨会。“老一辈革命家在物资匮乏中坚持斗争,和陈能宽院士在戈壁滩‘白手起家’搞科研,不都是攻坚克难、为国担当的精神吗?”队员赵宇涵的发言引发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从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到陈能宽院士“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奋斗的精神血脉始终相连。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正是新时代青年传承这份血脉的“新考场”。

实践队参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誓言明志:续写追梦华章,让“发光的原子”天堑变通途
临别前夕,全体队员在陈能宽故居庭院列队,重温院士名言:“我愿化作合金里的一粒原子,看不见,却在守护!”随后,他们齐声续写青春誓言:“我愿化作新时代里的一颗原子,也许无名,却在发光!”誓言响彻庭院,既是对院士的致敬,更是对自我的承诺。
实践队长陈玉淞分享感悟时说:“此次故居之行,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交大学子,我们将以陈能宽院士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国做事的使命,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西南交通大学始终把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此次利兹学院“三下乡”活动,既是学校“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教育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行走的微团课,让学子在触摸榜样中筑牢理想,在传承精神中提升素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