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搜索

栗子榜样 | 2021级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张裕宁:脚踏实地 力争上游

2025-04-01
来源: 编辑:学生支持中心

在知识的海洋中,张裕宁始终坚持用行动诠释了努力奋斗的成长路径。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不仅是对张裕宁脚踏实地、持续努力的充分认可,也是对他精益求精、力争上游的有力激励。


张裕宁

计算机(利兹)2021-02班学习委员

中共党员

推免主干课位列专业第一

2024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全国二等奖、成都赛区特等奖

第17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

2023年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四川赛区三等奖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第六届词王争霸赛“Spelling Bee”三等奖

2021年西南交通大学新秀杯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

深耕专业:从课堂到赛场的破壁者

他的学习秘诀在于坚持“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复盘”的三阶学习法,形成完整知识闭环,确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既全面又深入。面对课业压力和竞赛难题,他表示合理划分优先级完成任务是他平衡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方法,学习为先是他的第一准则。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费曼学习法,通过向他人讲解知识点、总结题型的方式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不懈努力与创新学习方法,张裕宁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成绩优异,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位列推免主干课排名榜首。

在科创比赛方面,张裕宁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并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国赛中与哈佛团队和清华博士同台竞技,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提到竞赛经验,张裕宁分享了自己参与竞赛的灵感来源于他的人文情怀和工科优势:

“我有个同学在三下乡期间发现助听器电池的高昂成本给农村老人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之后我还从新闻中了解到,全球有数十亿听力损失的用户需要佩戴助听设备。恰巧有一位材料专业的朋友正在从事基于纳米摩擦发电技术的国家级创新项目研究。受到这些启发,我们组建了一个跨学科团队,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开展基于纳米摩擦发电技术的自供电人工耳蜗设计研究,希望能为听力损失人群提供一种更加经济、便捷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科技造福人类,工创美好未来”是张裕宁的人文情怀,让他关注到弱势群体的痛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工科优势,为弱势群体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多走到社会中去,多和不同专业的同学朋友交流,社会实践+学科融合也许就能产生好的idea。” 深入基层实践,打破学科壁垒,在交叉融合中激发创新火花。这是张裕宁从此次经历凝练出来的宝贵经验,亦是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的生动诠释。

多维成长:汗水与责任同行的奉献者

在文体活动上,张裕宁同样表现出色。不仅组队参加2024年第二届栗子杯足球赛并获得团体冠军,还十分热爱排球运动。“运动可以让我舒缓心情、排解压力,还能够激发上进心和培养拼搏精神。”在长期的团队协作中,他不仅锻炼了领导力,更与队友结下深厚友谊,形成了互相激励的成长共同体。

作为学生代表和学习委员,张裕宁注重在实践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在教学管理方面,他定期收集同学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反馈建议,结合专业学习实际情况向学院反馈,推动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同时,他协助教师完成课程资料整理、作业批改等辅助工作,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分享复习笔记等方式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业难题,在提升教学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氛围改善。

作为党员,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连续两年参加迎新生志愿活动,累计参与迎新志愿工作近50小时,服务新生及家长500余人次,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在学院,他和党员同志们一起开展学习分享会帮扶困难同学,针对较难科目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在考前认真复习老师发的Notes、练习题等资料;考试密集时合理安排时间完成既定任务;考试时不漏题不空题,真实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我价值也会得到体现。”

除了校内实践之外,张裕宁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夏令营活动,切身体验了不同学校的学风文化和校园特色。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他的课外生活,同时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他的探索热情。

寄语未来:行健不息须自强

展望未来,张裕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他希望继续精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所成就,有所收获。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经历能够鼓舞更多同学追求卓越,勇敢探索未知领域。

对张裕宁而言,国家奖学金是新征程的序章。未来,他将继续以“知行合一,臻于至善”的态度深耕专业领域,让科技创新与社会关怀同频共振。愿每一位利兹学子以他为榜样,秉持“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用奋斗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文字 康泽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