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之志,屡践致远
|
个人简介:
杨顺生,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德国埃森大学工学博士(Dr.-Ing.),1998年回国,创建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专业方向:供水排水技术、工程中的数学力学原理、生态学及应用。研究领域:市政工程及环境保护、大型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变分原理的工程应用等。科技部等部委专家,世界银行和亚开行咨询专家,国家城镇污泥处置标准编制委员会委员、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核算标准等编制委员会委员。承担利兹学院Properties of Materials等课程。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19年获国家建设工程优质奖“鲁班奖”(集体奖)。 座右铭:寓教于乐,融会贯通。
|
一、师以匠心度年华
呕心沥血三十载,一片丹心至始终。自成为高校教师以来,杨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将赤诚奉献给三尺讲台,用粉笔书写学生未来。
杨老师在学院主要讲授《集成项目设计》《料性质:水、土、钢、木》《水工程与岩土工程学》等课程,年级跨度大,内容涉及流体力学以及管网设计,前者重在理论,后者强调应用。他仔细研究国内外的最新实例,将典型应用和学科动态融入课件。在课程中的实验环节,杨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校内实验室可提供的条件,与英方老师共同确定雷诺实验等四个实验,确保学生既能观察流体的运动本质,又能了解物理几何特征对流态的影响。杨老师始终坚持“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为了严密证明流体力学某个独特的结论,杨教师举出的例子之一是浸在液体中的平板,借助数学分析方法推导其所受到的合力大小、作用点与形心处位置及平板面积的关系。杨老师从质点的受力和运动开始,建立积分方程和微分方程,通过板书阐述各关键点。在雷诺实验中,尽管实验器材很先进,杨老师依然要求用量筒、秒表等简单工具复核电子流量计显示的结果,直到两个结果一致,才进入下一阶段计算雷诺数。杨老师认为建立各科知识之间的“交融互通”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法宝之一。在IDP 课程设计中,他结合自己在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政府工作的经验,强调不同的解决办法间的成本差异,包括气候变化在未来土木工程设计中的成本考量,在IDP方案中实现雨水花园、生物渗水洼地等设施的节能减排作用,将气候变化因素体现在设计成果中。杨老师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学生们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学习与研究习惯。
二、与时俱进多钻研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杨老师十分关注行业迭代,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利用简单的纸条模拟机翼升力、著名自然现象中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等方式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让学生注重观察细节,体验发现真理的乐趣。为了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杨老师与著名教具公司联系寻找各种教学版演示视频充实教案。在明渠实验中,他要求各组采用小纸船作指示物,借助秒表、直尺、量角器等简单工具,定量分析水深、坡度及流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观察“流颈”(vena contracta)的形成机理。在课堂上,通过引用国家重大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说明管网设计的方法以及船闸的应用。借助波罗的海“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的重大事件,说明同类大型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和安保,使课程内容更接“地气”。通过总结教学成果,杨老师申报了职务发明“垂直起飞重型飞行器”、“湿式垃圾处理工艺”,目前实用新型已获授权。(见图1、图2)
图1 图2
三、热血奉献践初心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杨老师课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后平易近人。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会通过手机微信、QQ、邮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他每次的实时反馈,都让学生们无比感动。杨老师时刻心系学生的成长,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创实践与竞赛。在指导学生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课题时,杨老师亲自带领课题组到地铁工地,直接与施工单位交流,了解建材生产、运输、现场搬运、施工、运营等环节的能耗,为相关毕业论文提供第一手资料。
杨老师热心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不辞辛劳与中铁系统、西南市政设计院、华北市政设计院、西南建筑设计院、成都建筑设计院等单位衔接,不断拓展实习单位,为学生争取实习岗位,涉及的专业内容包括市政、结构、环保等。此外,杨老师已推荐多名毕业生到海外名校继续深造。因学生到校后表现优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大学均来函表示认可和感谢他的推荐。
图3 与利兹2019级学生在成都地铁工地 图4 与利兹2018级学生在阿坝州金川水电站工地
无私奉献育新苗,亦师亦友助成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杨老师与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常说:“老师的修养决定学生的视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对教育有信仰,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法。”
杨老师说:感谢学院领导和教学教师事务中心同事的支持,感谢同学们的信任。今后将继续以“寓教于乐、融会贯通”的方法开展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附件:学校报道杨顺生教授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https://dwtzb.swjtu.edu.cn/info/1006/4094.htm
来源:教学教师事务中心
审核:江久文